English

升腾的希望

2000-06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 玲 我有话说

在今年4月份的北京图书大厦电脑类图书排行榜上,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一揽前四名,且在前七十名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出自“希望”。作为年仅一岁半的年轻小社,“希望”如何走着她那不同寻常的出版岁月?记者的好奇心引出了下面这篇“希望的故事”。

“希望”的故事

成立于1998年11月的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,其前身是希望电脑公司的书刊部,隶属于中国科学院。在计算机类图书群雄林立的今天,“希望”就像一颗升腾之星,写就了一篇篇出版杰作:“在2000年前或者100年后的一天下午,一位绅士风风火火地驾着马车,赶往小镇上的阿道贝照相馆……”你能想像这是计算机书盘的内容吗?正是!这就是“希望”推出的大型情景化Photoshop教学书配盘《照相馆的故事》,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销售几万册,在今年的计算机图书市场上吹起了一股“照相馆”旋风,并被推荐参加第八届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,在大会上吸引了众多的目光,不少国际用户前来问询购买事宜。

希望社还承担了“九五”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中的三项开发任务:计算机知识普及系列、全国计算机考级教材系列和计算机动画教室系列。“火星人”、“再造紫禁城”荣获全国“最受读者欢迎”奖,在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作品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,其中的许多图书成为国内广大读者的首选,树立起了公认的特色品牌。由美国耶鲁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网络专家和我国的网络专家合著的“二十一世纪大学网络教材”以其起点高、技术新迅速走红。与劳动部合作编写的指定教材,在全国20余省提高职工素质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,至于微软、Cisco公司授权的专业资料,更是广大开发人员喜爱的利剑……

“每个电话都是一条信息”

长期以来,由于其垄断和计划经济色彩,出版业在四平八稳的惯性中发展,但“希望”的成长之路则带有一种IT企业的传奇性。早在1987年希望电脑公司成立书刊部的时候,其初衷只是为公司和中科院的开发人员整理和提供技术资料。直到有一天,一个电话打开了希望之门:“你们这儿有没有讲C语言的书?”C语言?资料室的人面面相觑。当时国内了解C语言的人很少,幸而中科院一位正在国外学习的研究生得知这件事后,便从国外买回一本C语言的书,“希望”便组织人员翻译,结果受到了中科院甚至整个中关村的开发人员的欢迎,一下子卖出了十几万册。这件事给希望人莫大的启示。秦人华社长说:“每一个电话都是一条信息。我们记下每个电话,要是我们没有的书,就会考虑是否出版或者提供线索帮助读者查找。”就这样,凭着一间房、三个人,从油印资料开始起步,到1993年,希望的计算机类图书已经位居国内前列,译介的图书达数千种。中关村的开发人员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找资料,到希望。”

正是由于“希望”令人信服的业绩,1998年11月,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其成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。“希望”从电脑公司的附属部门,一跃成为名正言顺的出版单位,从此在电子出版业上的道路越走越宽畅。

“我们置身信息产业”

脱胎于软件公司的“希望”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传统出版行业中的一员,他们自称:“我们是信息产业。”的确,“希望”敏锐地认识到,出版行业沉缅于传统面貌是行不通的,因此他们一开始就按照新兴的信息产业的模式来运作。从“精、新、快”的发展策略到“创新、进取、开拓、服务”的座右铭,莫不洋溢着信息产业的脉动。

首先,回顾“希望”走过的路,信息产业的烙印清晰可见:1996年“希望”开始涉足电子出版物,当时尽管市场需求很大,但是盗版猖獗,行业缺乏规范。“希望”凭借多年搞计算机图书的经验,看到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给出版创造了广阔的前景,光盘技术、多媒体技术开始成熟,于是他们不失时机地提出“书盘结合”的战略;当新技术为国人广泛接受时,他们又迅速举起了“系列精品”的品牌,创造了“火星人”、“紫禁城”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精品;当IT界意识到服务比技术更重要时,“希望”已经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“技术支持”的口号,提供书盘的“售后服务”,解答读者的疑问。

其次,在“希望”,时刻萌动着创新的追求。希望社的图形图像类盘书活泼喜人,充满浓郁的人味和智性,与一般计算机书籍介绍软件菜单和功能的僵硬模式迥然不同。问及其选题策划和作者甄选的奥秘,秦社长一语道破:“软件是拿来用的,不是为学习而学习。”他们最早提出“盘书结合”的战略,但不是简单的下载翻译,而是要求作者深入生活,结合国情,首先自己用熟用透,然后才能动笔写。“希望”的许多三维动画、影视制作和建筑设计图书,作者本人就是专家,传达的往往是作者日积月累的技巧和创意。大家都知道photoshop是图像处理软件,《照相馆的故事》却别出心裁地用它来作画,并且开创了情景化教学模式,教会读者绘画的技巧。而且还从中国家庭的实际出发,设计出“开心扫描卡”来代替扫描仪输入图像,非常解决问题。“希望”早期大批译介国外图书,但随着国内计算机水平的普及和提高,希望自身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,到1995年后,“希望”自行策划并组织编写的图书就超过80%。

最后,“希望”在发行上独辟蹊径。看到作为某些出版社发行站由“蓄水池”变成了“死水池”,“希望”最早开始培育二渠道市场。后来在二渠道出现混乱、萎靡的情况下,“希望”又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近4000个网点的销售网,并且提出“服务到店,抓点带面”的口号。实行“快件发货”,甚至“按本发货”。书店根据市场情况订购所需图书及册数,一般两三天就可以收到。“希望”自创“动态信息管理”,强调书店“少进勤添”,这样既减少了书店的库存,也便于出版社动态的掌握市场信息,从而做出及时反应。

现在,“希望”又开设了自己的网上书店。在风起云涌的电子商务浪潮中,希望网上书店显得很务实。希望市场部经理平静地说:“我们并不想争做中国的亚马逊。在中国当前阶段,我们把网上书店作为出版社的一个服务窗口,一方面提供图书信息,另一方面可以与读者交流,提供技术支持,同时,也逐步积累电子商务的经验。”今年5月12号,希望网上书店推出北京四环以内免费送书的服务,仅仅一周时间就吸引了32人次近5000元的业务。希望网上书店还在全国18个大中城市开设了“希望电子、图书连锁中心”,大大方便了网民的应用。

“最大的困难是自己”

当记者问道:“希望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”本以为秦社长会回答诸如技术发展太快、市场竞争无序等共识,没料到秦社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:“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自己。”我凛然一惊,疑惑地看着她。秦社长解释道:“因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,我们每天都要战胜自己。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困难。”正是由于每天都是新的,所以“希望”紧密关注技术发展前沿,关注市场动向。“希望”的许多首创都是挑战和超越自我的结果。例如,“希望”是国内最早向国外引进版权的出版单位。1995年,“希望”与美国微软公司中国分公司签订版权协定。当时在国内“花钱买版权”还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,微软公司在数家出版社连连碰壁后,却意外地受到“希望”的欢迎。又如,“二十一世纪网络工程师”系列也是源于对一份电子邮件的关注。该邮件作者称目前国内的网络技术类图书还都停留在1993年左右的水平,并主动提出愿意提供最新的版权资源。秦社长次日就回信约作者面谈,结果促成了一件好事。

为了不断超越自我,秦社长带领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。市场部经理余燮棠告诉记者,秦社长早上八点到社里,一直工作到晚上七点才下班,几乎每天如此,兢兢业业,从不懈怠。社长带头给大家创造了一种追求创新的组织氛围,上进的企业文化,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我这才想起来,采访的这天正是周末,而“希望”每个周六都还照常上班呢!

“希望”的希望

说到未来,秦社长的脸上露出了阳光。她说,“希望”最大的希望就是成为专业化、小而专的一流出版社。她欣喜地告诉记者,“希望”很快就要加入科学出版集团。该集团是少数几个国家级出版集团之一,对希望社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良机。而眼下希望集团正在筹备上市,也给希望社莫大的机遇。“希望”自身也在不断的创新进取,据透露,继《照相馆的故事》之后,又一部数字音乐童话剧盘书《林中奇缘》月底面世,而许多有新创意的作品可望在年底推出……

从希望社的小楼里出来,扑入眼帘的是一个阳光明艳的周末、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关村。是的,处处都是希望,希望在于创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